8月以來,中國股市主要指數節節上升,上證綜指一周之內連續突破3700點、3800點關口,這大大提振了市場預期、社會信心,也帶動了一輪規模龐大的“存款搬家”:數據顯示,7月,居民存款減少了1.11萬億元,非銀存款新增2.14萬億元發展投資。同時,今年7月A股市場新開戶數達196.36萬戶,同比增長70.54%,環比增長19.27%。
股市繁榮疊加“存款入市”,為整體經濟進一步穩定向好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發展投資。應抓住當下股市活躍的有利時機,在市場監管、投資行為、風險防范等方面加強引導,塑造符合中國市場實際、有中國特色的股市文化,推動股市在穩健的基礎上,更好發揮資產定價和財富管理功能。
2024年1月,習近平總書記提出,“要加快建設安全、規范、透明、開放、有活力、有韌性的資本市場發展投資。發展多層次股權市場,提高上市公司質量,深化常態化退市機制。”在2024年9月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時又提出,“要努力提振資本市場,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,打通社保、保險、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。要支持上市公司并購重組,穩步推進公募基金改革,研究出臺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政策措施。”這些重要論述為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。
很長時間以來,各方對于何謂股市穩定運行,如何保持股市穩定運行、實現投融資平衡等問題存在不同認識發展投資。2021年至2023年新股發行迎來一輪高潮,但市場內部出現嚴重失衡,表明認識和資本投機問題已然突出。
以“安全、規范、透明、開放、有活力、有韌性”作為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標準,就必須“提高上市公司質量,深化常態化退市機制”“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”“支持上市公司并購重組”“穩步推進公募基金改革”,同時還要“研究出臺保護中小投資者的政策措施”發展投資。上市公司自身實現穩健運行,投資者進行財富管理就有了堅實的基礎,長線資金也才能不斷聚集。對此,首要的工作是加強公司治理、提高信息披露質量,嚴管大股東、實控人、董監高依法履職。此外,之所以強調保護中小投資者,是因為股市在發行、交易、上市公司及機構投資者運作方面,時有擠壓中小投資者權益的情況,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體制機制。
打鐵身要正,澆樹要澆根發展投資。建設一個“安全、規范、透明、開放、有活力、有韌性”資本市場,如同打造一座安全、有序、開放、包容的城市,基礎制度和治理極為重要。以首次公開募股(IPO)為例,作為股市基礎制度之一,在股市發展早期,IPO多一些無可厚非。就像建造一座新城,要盡快建設住房、學校、醫院、道路設施一樣,但當城市建起來后,就要將城市更新和提升放在首位。當股市進入常態化發展階段后,推動已上市公司并購重組、優化結構,便是勢在必行。
一個常態化運行的股市,IPO只是功能之一,低質量、急就章的IPO反而會帶來損害發展投資。推動已上市的公司不斷提高質量、壯大市值、更多服務社會才是核心。對此,要嚴格上市審核程序,讓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上市,堅決果斷阻止“化妝上市”。
同時,成功上市的公司也應承擔更多市場與社會的期待,展現其作為優秀企業的風貌:打造新項目、新產品、新場景,加大科研投入,向股東分紅,向政府交稅,吸收更多就業,而不是將股票增發、發債、并購重組等實現公司更好發展的手段錯當成目的發展投資。證券公司、基金公司、會計師事務所等機構更應“義利兼顧”“先義后利”,主動接受全社會和監管部門的監督。這是股市實現“三公”原則的基本保障。
去年以來,監管部門大力推動“并購六條”和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落實落地,努力化解存量上市公司風險發展投資。在此基礎上,積極推動長線資金入市,推出支持股市的貨幣政策工具,依法懲治各類違法犯罪行為,促使股市回穩向好,如今的成果來之不易。應繼續保持提振政策的穩定性,推動中國股市長期穩定向好發展,才能更好地讓穩健投資文化成為市場的主旋律。(作者是資深財經評論員)